东体: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缺乏强大群众基础难以培养顶尖人才

来源:东方体育日报

2024-12-02 02:32:14

12月2日讯,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中对三大球运动会的赛事环境发表了独到见解。根据他的观察,运动的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在于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刚刚结束的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标志着中国首次集中举办足球、篮球和排球的比赛。葛爱平提到,这似乎让人想起了1972年的五项球类运动会,那是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时刻。那时,许多比赛是在基层场地进行的,而合格的场馆并不多,北京工人体育场则成为了一个标志性地点。

彼时,观众们对体育比赛的热情高涨,场场比赛几乎爆满。五项球类运动会的举办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吸引观众,而是希望能够重振中国长期以来被冷落的体育事业。两年之后,中国代表团在亚运会上大放异彩,收获了金牌总数的第三名。

在70年代,体育的训练通常由专业团队承担,教练们在学校里发现有潜力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那时的体育氛围浓厚,学生们放学后总是会去寻找场地踢足球、打篮球,因此教练们能较容易地找到人才。而有专业队伍参与的赛事也极为火热,想起小时候在人民广场看到的中国象棋比赛,场馆也座无虚席。

葛爱平指出,原上海足球队的队员多是从弄堂里踢球被教练发现而成材的,而现在即便教练在小区蹲点,也难以见到几个踢足球的孩子。

针对刚刚结束的三大球运动会,葛爱平表示主办方的意图是希望弥补目前体育的不足。然而没有健全的群众基础,想要将顶层的赛事建设稳固,是一项挑战。尤其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在上海队与山东队的决赛中,场馆内的座位却显得空荡荡。这是一场中国18岁以下优秀足球队的比赛,却鲜有观众前来,甚至连队员的家长也很少到场观看。这在其他国家是极为罕见的,特别是与日本的全国高中比赛相比更显得落差巨大。

葛爱平呼吁,对于这种现象应予以重视。不过,单靠举办更多比赛并不会解决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性任务,而目前似乎并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我们必须努力扭转职业球类项目面临的日益滑坡的局面,尽管这将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等待。

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