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观察:西方观众对奥运热情不再?

来源:体坛网

2024-07-30 10:52:49

曹亚旗报道 自巴黎

1、谁说老外对奥运会不在意?

先来看看这样一段话,一位同行在朋友圈里发布:“谁再说老外对奥运会不在意,我就给谁一巴掌!看看他们泪流满面地合唱马赛曲,你就明白了。”

这段话的背后,是法国游泳选手马尔尚赢得男子个人400米混合泳冠军后,颁奖现场的真实写照。确实,有人总是觉得老外对奥运会不感兴趣。然而,在巴黎奥运会现场,我能明显感受到媒体记者和观众对奥运会的热情,丝毫不比中国记者和体育迷逊色。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游泳比赛,马尔尚夺冠之后,记者席上的记者们唰地都跑走了一大半,都是法国记者跑去混采区域跟马尔尚捉迷藏去了。至于观众,无论哪个比赛场馆,只要法国选手登场比赛,欢呼声如涛声激荡,绝不比法国甲级足球联赛的比赛时的呐喊声小。

跳水比赛也是如此。27日的跳水比赛彩头是女子三米板,中国队陈艺文与昌雅妮轻松夺冠。中国媒体云集现场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媒体席依然有许多空座位。现场的中国队员出场时收到的欢呼声最高,就像是在自己的主场一样。当然,法国组合的掌声也不少,虽然他们最终名列八对组合之末。

29日的男子双人十米台比赛,中国记者的人数没有像首金那天那么多,但是比赛开始前一个小时媒体席位已经满了。也许是因为英国选手代利参赛,英国媒体认为他们有机会挑战中国队。一些记者们不断地从第一排跑到最后一排,确认是否还有座位。相比首日跳水决赛时的气氛,来的记者要多得多。而观众席上的欢呼声也有所变化,除了为中国和法国选手欢呼,他们也同样鼓舞着英国组合比赛时。

这能说老外对奥运会不在意吗?

2、“德纳决”让罗兰·加洛斯沸腾起来

在奥运会上,游泳、田径和美国男篮的比赛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赛事,媒体也需要申请入场副证才能进入。但是,我没想到这一幕竟然在网球赛场上出现了——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比赛居然是纳达尔与德约科维奇之间的对决。

对我来说,去参观罗兰·加洛斯是我巴黎奥运之旅的一个目标,毕竟,在任何时候,谈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体育场馆,罗兰·加洛斯都不会被忽视。

我对罗兰·加洛斯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大学入学时期,当时我分到的柜子里有一张师兄留下的海报,上面的主角是美籍华裔网球选手张德培。1989年,他在罗兰·加洛斯上赢得了冠军,以17岁零4个月的年纪,创下了男子网坛最年轻大满贯冠军的记录。

当然,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我有幸经历了姚明、刘翔和李娜的巅峰时期。2015年,刘翔最后一次离开赛场时,我曾开玩笑说,我的编辑生涯一半的工作都用在了刘翔的报道上,另一半则用在了李娜的报道上。2011年,李娜在法网上首次夺得大满贯冠军,创下了一系列的纪录。至今,每当回想起那段时光,都令人激动不已。罗兰·加洛斯的传奇色彩对中国的体育迷来说无比独特。

我曾多次向我在罗兰·加洛斯现场采访过的同事张奔斗询问:“你最喜欢罗兰·加洛斯的哪一点?”他回答说:“我最喜欢那种‘在别处’的感觉,因为它是四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一个非英语国家的,而且法国文化非常特别。所以,我既能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疏离感,又能感受到新鲜和陌生感所带来的自由自在的感觉。”

因此,如果你有机会亲临罗兰·加洛斯,相信你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果然,印象深刻。因为我赶上了“德纳决”——这场比赛是中央球场的第二场比赛。结果,第一场比赛斯瓦泰克的比赛尚未结束时,媒体席位就已经爆满了。而且,不断有其他记者们从奥运会的其他场馆赶过来,都是为了看“德纳决”。或许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这样的场合见证他们之间的对决。

结果,导致现场的入口通道都挤满了人。安保人员甚至与外国记者发生了小小的冲突,因为规定是不允许在这里长时间站立。要么有座位,要么就回到媒体间。有记者愤怒地说:“这是奥运会,不是法网。”

也许,网球比赛升级成高需赛事,奥运会的网球赛事总监从来没想过吧。

聲明: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及真實性,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於我們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奧分體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