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体坛网
2024-09-12 08:43:13
四川男篮今年选中的街球手杨政在CBA体测中没能通过,在接下来的两次补测中也可能会被淘汰。这让人不禁讽刺地想到,即使杨政通过了选秀大会,他的CBA之旅也可能就此被终结。
杨政是个有流量的球员,所以他没能通过体测并不让人们对这项测试产生质疑。但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浙江男篮的王奕博在体测中踝部受伤,让人们开始回想起过去的一些事件。在2016年的CBA体测中,辽宁内线李晓旭跟腱断裂;而在2019年,上海男篮的张兆旭在深蹲时腰部再次受伤。这些事件引起了很大的波澜,让人们对CBA的体测制度充满了质疑。
今年的CBA体测引起了更多的讨论,因为规定又变了。中国篮协副主席宫鲁鸣被任命为中国男篮备战2027世界杯和2028奥运会的主要负责人,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篮协下达的一项文件,要求新赛季开始前进行全员体测!除了奥运会的球员,其他人必须通过体测才能参加CBA新赛季的比赛。
回顾历史,CBA的体测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改变。首先是从CBA成立开始,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标准进行体测,当时只有3200米长跑和全场折返跑两项。然后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篮协取消了体测。接着在2011年至2012年,信兰成恢复了体测,并增加到了10个项目,包括2分钟强度投篮、负重深蹲、专项速度耐力、纵跳等。随后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随着宫鲁鸣再次执教中国男篮,CBA全员体测成为硬性要求(老将符合规定可豁免),内容精简为2分钟强度投篮、负重深蹲、负重卧推、专项速度耐力四项。而在2017年至2023年期间,姚明担任中国篮协主席后,CBA体测改为抽测,每队选取两名球员参加。而现在,CBA再次进行全员体测。
有意思的是,与2016年李晓旭和2019年张兆旭受伤引发质疑的情况不同,现在提到全员体测时,不少球迷的态度变成了“测得好”,“如果无法通过体测就别打CBA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显然是因为过去5年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太差了。
从2019年世界杯的惨败,到2023年世界杯以及亚运会和亚预赛的失利,中国男篮不仅连续两届奥运会都没能参加,还输给了菲律宾和日本。当人们意识到中国男篮的水平越来越糟糕时,自然而然地支持采取各种方式来提升球员水平。
通过体测成为了一种监督球员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的手段。显然大多数球员是能够通过测试的,参加国家队集训的球员全部通过,新疆男篮也全部通过,所以体测只是制定了一个底线。当然,如何更科学地制定体测标准以及合理地对待老将和伤病恢复期的球员,是CBA必须研究的问题。我们看到各项测试都会根据球员的身高和年龄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如果这些标准能够有科学依据和公开解释,想必会让更多人感到信服。
总的来说,CBA恢复全员体测的目的是为了补足国家队运动员体能不足,并加强联赛运动员的准入标准。这一改革的本质其实是CBA竞争环境过于宽松,仅仅靠球员自我驱动是不够的。NBA没有体测,因为他们实在不需要。虽然CBA的崔永熙在身体天赋方面非常出色,但他自己坦言在NBA可能会吃力,连基本的跑跳能力和心肺功能都赶不上许多竞争对手。NBA选秀前的试训会有类似CBA体测的基本能力测试,以折返跑为例,CBA的标准是17次折返跑用时大约60秒即可得到满分,而渡边雄太在试训时跑出的成绩相当于60秒20次折返。那么渡边雄太的身体素质在NBA赛场上算得上出色吗?
因此,当CBA暂时无法让球员形成良性竞争时,体测就成了一根后面抽着大家的鞭子,或者说是一次开学考试,促使球员们保持最基本的身体状态。很明显,大多数球员都能通过测试,参加国家队集训的球员全部通过,新疆男篮也全部通过,体测只是划出了一个底线。当然了,CBA需要研究如何更科学地制定体测标准,并更合理地对待老将和伤病恢复期的球员。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测试都会根据球员的身高和年龄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如果这些标准能够有科学依据和公开解释,想必会让更多人感到信服。
相关新闻
加兰聊与米切尔后场合作:保持本色 别想太多 该出手时就出手
来源 : TalkBasket2024-10-07 20:14
探长预言得分王:林葳 一边是广厦双星一边是王哲林和贺希宁
来源 : 微博2024-10-07 20:14
黄蜂教练谈6号新秀萨隆:简化比赛风格将使他成为球队的关键推动力
来源 : Eurohoops2024-10-07 20:14
39岁年薪1154万 快船上赛季就想交易塔克 但操作不易
来源 : Twitter2024-10-07 18:17
NBA新赛季20大球星第八名揭晓
来源 : 直播吧2024-10-07 18:17
布登:达米恩-李的正能量让球队改头换面
来源 : Twitter2024-10-07 16:14
浓眉谈布朗尼:他仍在学习 对他的表现很欣赏 特别是在防守方面
来源 : ESPN2024-10-07 16:14
詹姆斯:对球队今天的能量表示满意 失误虽有但喜欢进攻风格
来源 : Twitter2024-10-07 16:14